一團團玻璃液原料落入温度高達1500℃的坩堝爐,滾燙的熱浪翻來覆去碾壓着空氣,讓人彷彿瞬間來到仲夏,與室外的寒冷分明兩個世界——在橫欄一玻璃燈罩生產車間,從事傳統玻璃吹制工作的工人,每天都要這樣在超過40℃的高温環境下作業。
為防止燙傷,工人們都身着長褲、佩戴手套,儘管肉眼可見衣服已被汗水浸透,但手上的操作沒有絲毫懈怠。
工作台上,工人手裏長約1.5米的空心鐵管是吹玻璃的關鍵工具。只見他們用鐵管在玻璃液中輕輕一挑,一團橘黃色的玻璃液恰到好處地依附在管口。挑料後,團成一團的玻璃液在滾料板上均勻滾動。胚體勻稱後,師傅鼓起腮幫含氣,將氣平緩地吹入鐵桿裏,同時轉動吹管,讓玻璃液貼合模具,繼而再發力猛吹一陣,光澤通透、造型考究的燈罩就成型了。
工作台下,以女工為主,她們接過“吹”出來的燈罩,拿去切口、冷卻,再經過分揀、磨邊、打包,被分送至各地加工,裝飾萬家燈火。
“吹玻璃這一行很熬時間,從入行那天起,就得不停學、不停練,掌握不到訣竅就吹不了大件。”來自江西的何芳輝15歲入行、吹玻璃23年,是寥寥無幾能吹出三四十斤重超大玻璃製品的工人。聊天時,他脱下兩層手套,手掌一攤開,密密麻麻的燙傷疤痕和厚厚的繭子令人心驚。
老何直截了當地告訴我們,吹玻璃是一門正在消失的傳統工藝,太熱、太苦、太累,技法要求很高,人雖然在把控着玻璃的造型變化,但同時也受玻璃制約,只有充分掌握了玻璃的特性,才能在吹氣時遊刃有餘。
時代的大轉換中醖釀着新工藝的革新與變化,玻璃替代材料的快速發展也是這門技藝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原因。像老何一樣的手工吹制玻璃者,既參與其中,又被帶離其中。但在老何看來,現在還沒到機器能取代他們的時候,不到最後不會輕易放棄:“該認真就得認真,起碼在被淘汰之前,得對得起跟了咱們這麼多年的手藝。”
邊吹邊旋轉變換角度,讓吹出來的器型更對稱圓潤。
出爐的瞬間,玻璃液體滴落成線。
工人將高温軟化的玻璃反覆翻滾,利用重力塑形。
女工將成型的玻璃燈罩運往下一道工序。
工人們在操作枱上忙碌,冷卻、吹氣、翻轉有序進行。
工人將剛從爐內取出的玻璃在鼓風機前降温,並且初步吹氣讓其膨大。
將玻璃高高舉起,仔細觀察形狀。